在城市的基层治理网络中,社区本应是温馨和谐的家园构建者,承载着为居民提供舒适生活环境、促进邻里关系融洽以及推动社区整体发展的重任。然而,如今的现实情况却令人担忧,社区在12345热线的滥用下逐渐陷入困境,无奈地沦为了无所不包的“接盘侠”。这一现象犹如一面镜子,映照出当前基层治理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,可以让我们深刻反思并积极探寻解决之道。
曾几何时,12345作为一条备受瞩目的便民服务热线,被寄予厚望。它的初衷是为民众搭建一座便捷的沟通桥梁,让人们的声音能够清晰、迅速地传达到有关部门,使大家的合理诉求得到及时、妥善的解决。这条热线就像是一位贴心的助手,时刻准备着为民众排忧解难,在社会治理的舞台上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。
但如今,令人痛心的是,它却偏离了最初的轨道,逐渐沦为了部分人谋取不当利益、无理取闹的工具。从要求社区承担老人摔倒后的赔偿相应的责任,到对邻居做饭产生的油烟味进行过度管控;从楼上装修噪音的不合理投诉,到邻里间树权纠纷的无端干涉,这些本不该由社区负责的琐事,一股脑儿地涌向了社区工作者的案头。更有一些居民,将12345投诉当作胁迫社区满足其无理要求的“尚方宝剑”,一旦诉求得不到即刻满足,便扬言要不断投诉。这种乱象不仅让社区工作者苦不堪言,也让原本和谐有序的社区氛围变得紧张起来。
由于12345热线的滥用,社区已然成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“接盘侠”。窨井盖破损,这本该是市政部门责无旁贷的维修任务,却莫名其妙地找上了社区;邻里之间因琐事产生矛盾,无论事情大小,统统推给社区处理;停车费定价不合理,居民习惯性地向社区投诉;楼上装修吵到了楼下,社区也被要求出面解决。在这些居民眼中,社区工作者仿佛成了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,必须随叫随到,且能包治百病。
然而,真实的情况却是,社区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,根本没办法承担如此繁杂且超出职责范围的事务。社区工作者们在面对这些不合理的投诉时,往往感到力不从心,却又无可奈何。他们每天都在忙碌于应对各种琐碎的问题,却无法将精力投入到真正关乎社区发展的重要事务上。
如今,很多居民陷入了一种误区,认为只要拨通 12345,社区就必须无条件地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。于是,投诉要挟的情况愈发频繁,动不动就以“你不处理是吧?那我投诉你不作为!”来逼迫社区工作者就范。比如,有居民投诉自家后院的树长到邻居家去了,这明明是私人财产纠纷,工作人员去查看后,合理建议通过法律途径解决,可居民却不依不饶,放言“我都投诉了,你们必须管。大不了我天天投诉,看谁烦死谁!”这种无理取闹的行为,让社区工作者们倍感压力,苦不堪言。
社区工作者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,他们每天都在为社区的和谐稳定默默付出。急事来临,他们不顾疲惫地奔跑在一线;难事当前,他们绞尽脑汁地想办法解决;杂事缠身,他们毫无怨言地逐一处理;甚至是一些本不该他们管的闲事,他们也只能耐着性子倾听。然而,他们的付出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。前段时间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某区一个普通社区,一个月平均要处理 20345 热线工单,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社区工作者们每天都像在救火一样,忙得焦头烂额,身心俱疲。
有人可能会说,12345 热线工单量多,不正说明这个便民渠道真的管用吗?但事实并非如此,表面上看,这似乎是民众积极反映问题,但实际上,社区在这过程中被异化成了一个“垃圾桶”,基层治理的重心也逐渐偏离了正轨,变成了单纯的投诉处理。我们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,那就是社区原本应该致力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,如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,关心关爱困难家庭,为居民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;应该专注于研究怎么样改善社区的居住环境,优化公共设施的布局,增加绿地面积等。但如今,这些重要的工作却因为大量不合理的投诉而被搁置一旁。
社区工作者们如今的工作状态,就像是在走钢丝,每一步都小心翼翼。他们既要面对居民的各种情绪暴风雨,又必须要时刻保持微笑服务。即使心里憋屈万分,也只能默默忍受,因为一旦表现出不满,就可能被指责为工作作风恶劣。例如,他们在打电话与居民沟通时,必须录音留证据,就是因为曾经有人故意谎称社区工作人员不理会他们;在接居民电话时,哪怕对方无理取闹,也得客客气气;处理问题时,即便明知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,也得尽心尽力,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招来投诉。
首先,“属地管理”这四个字给社区带来了沉重的压力。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,社区似乎成为了兜底的万能部门,其他单位不想管、不好管的事情,都一股脑地往社区推。这种不合理的责任分配,使得社区承担了过多的额外负担,严重影响了其正常职能的发挥。 其次,职责界限的模糊不清也是核心问题之一。很多居民并不清楚社区的具体职责范围,他们都以为只要是发生在居民区的事情,社区就理所当然地应该管。而这种误解,也导致了大量不合理投诉的产生,让社区工作者们在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,左右为难。最后,服务意识的异化也使得问题愈发严重。
原本的便民服务理念,在一些情况下变成了无原则的迁就。社区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被投诉,往往会对一些不合理的诉求也尽量满足,然而这样的做法却适得其反,不仅没有解决根本问题,反而助长了一些居民的不合理投诉行为,使得社区治理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。
我们必须明确,社区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环节,但绝不是万能的。它是连接政府和居民的桥梁,是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平台,是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纽带。它应该发挥其组织协调、资源整合、文化引领等非消极作用,而不是成为一个永远填不满的“垃圾桶”,也不是谁都可以随意倾倒情绪的场所。
在此,我们呼吁广大居民,做个人吧,善待那些默默奉献的社区工作者。他们也是普通人,也有自己的难处和压力,他们要的是理解与支持,而不是无端的指责和投诉。在遇上问题时,大家不妨多一些换位思考,想想自己能为处理问题做些什么,而不是事事都依赖社区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可以让社区真正回归到它应有的样子,让基层治理之路走得更加稳健、更加长远,一同营造一个和谐、美好的社区家园。
这说明基层无能替民办事、处理好问题,人们最后都只能往12345热线上诉救,结果才造成这局面。当然,这然局面也不是跟市长没关系,只能说明存在某些问题,不能从这样一些问题上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,从根源上处理问题。网友认为:在接诉后第一时间跟进的基础上,应该及时了解情况,及时作出调整或处理相关基层人员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。至少他们的工作不到位,不能让居民接受他们信任他们,是他们工作上的失位失责,最终才导致出这种结局现象。再加上传闻外包、存在相互勾结现象……你说,这些是谁的责任?打热线救助者吗?
过度强调服务,让基层失去了微信,无论怎样抓,热线只能是服务部分人,没办法代表普遍利益,还经常被当成个别人拿捏基层干部的工具。太热了注定会冷,希望这项工作再回到过去不冷不热的正常状态。
12345 有事找政府 一个看似有点鸡毛蒜皮的小故事,其内涵是“民之为大” 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12345 希望12345实际做到听民声、解民意、汇民智服务理念